黑龙江省委旧址陈列馆:从延安到北安 红色血脉薪火相传
79年前,一支延安干部团从延安出发,在北安成立了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自此,延安的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发展、革命的光荣传统在这里升华弘扬、英雄的故事在这里翻开崭新篇章,“塞北延安”的美誉广为流传。今天,让我们走进位于北安市的黑龙江省委旧址陈列馆,一路追随先辈的足迹找寻专属于北安的红色记忆。
【记者 闫瑜婧】
走进中共黑龙江省委旧址陈列馆,首先看到的就是从延安到北安的浮雕,那一切的故事都要从这里开始。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做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重要战略决策,在延安组建干部团前往东北地区开展工作。我身后的这一面姓名墙,就是这195名延安干部团成员。他们历时75天,一路从西北到东北,从金秋到寒冬,跨越8个省,行程8000多里路,于1945年11月15日抵达北安,并在当天成立了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完整的省级人民民主政权。从此,延安精神的火种播撒在了北安,并以燎原之势在东北大地扩散!
【北安市红色历史研究会会长 牛升海】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北安地域广阔、交通便利、物产丰饶,具备建立后方基地的这个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特别是抗联干部、晋察冀干部和延安干部的到来,抢占了战略上的先机,这样有利于根据地的建设。
【记者 闫瑜婧】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消灭封建势力,把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黑龙江省先后动员1000余名干部、组织35个工作队下乡发动群众,贯彻“五四”指示。
【北安市红色历史研究会会长 牛升海】
当时,黑龙江省工委非常重视土地改革工作,他们当时号召,要脱下皮鞋、走出城市,到农村去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土地改革的政策。
北安是新中国农垦事业兴起地之一,延安干部的到来,为北安带来了宝贵的南泥湾精神,在迅速完成土地改革、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机械农场,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这里也由此成为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兴起之地,使昔日荒凉的北大荒,变成了大粮仓。
【记者 闫瑜婧】
为加强军政建设、培养军政干部、支援解放战争,中共中央东北局、民主联军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在北安创办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工兵学校等十余所学校。并按延安模式开展教学与培训,培养了数万名干部和专业人才,为东北、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
【北安市红色历史研究会会长 牛升海】
其中有东北军工大学培养的像《志愿军战歌》的词作者麻扶摇,中央军委第一任法治局长图门,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梁军的形象,后来也被印制在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封面上。
【记者 闫瑜婧】
1945年到1949年期间,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在解放战争期间不辱使命、勇于奉献和牺牲,在建党建政、建军剿匪、土地改革、支援前线、发展生产、培育英才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成就。如今,为了让参观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历史,场馆中大量运用声光电高新技术,设计了场景复原、数字化可移动屏幕、VR技术、智能讲解系统等,增加了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空间。
【馆长 王欣欣】
现在你看到的就是我们陈列馆内的党建课堂专题展厅——树荫大学场景复原。为了实现让更多党员干部群众走进体验式场景教学模式,我们专门设计了这样一个展厅。为了让更多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在党建课堂旁边,我们开设了入党宣誓展厅,在这您能看到有红军时期,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初期、以及党的二十大以后的这个入党誓词。让每一位参观者,在入党誓词的庄严氛围当中,汲取奋进力量。目前,省委旧址陈列馆已经成为了我省红色历史的重要窗口,和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以及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记者 闫瑜婧】
在红色基因的感召下、在红色血脉的传承下,近年来,延安、北安两地在经济社会发展、红色基因传承等方面合作互动愈加频繁。2023年10月末,北安市党政代表团赴延安市宝塔区开展了“从延安到北安——赓续红色血脉 共铸美好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今年9月4日,延安市委宣传部与北安市委共同开展了“从延安到北安—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红色故事”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延安故事会走进黑龙江(北安)活动,以延安精神滋养初心、砥砺前行,以红色故事赓续文脉、汇聚力量,进一步叫响了“从延安到北安”红色品牌,有力推动了两地高质量发展。
【记者 闫瑜婧】
79年前,这里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79年后的今天,伟大的延安精神深深根植北安,已经成为推动北安人民艰苦创业、接续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