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市政府办公室行政规范性文件

  • 736916953/2023-001866
  • 2023-12-29 15:57:49
  • 北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安市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 北政办规〔2023〕10号
  • 现行有效

北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安市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日期:2023-12-29 15:57 来源:北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乡(镇)人民政府,直各有关单位

《北安市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经市政府2023年第1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并做好衔接工作。

               北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125     

北安市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黑政办规〔20233号)和《黑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黑河市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黑市政办规〔20233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培育壮大加工主体为牵动,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优化结构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质量品牌,促进融合发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支持。把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针对薄弱环节、瓶颈制约和重点领域,强化政府服务,加大扶持力度。

坚持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把绿色发展作为指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注重构建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引导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降成本、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动能和第一竞争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程质量控制、清洁生产和可追溯体系,生产开发安全优质、绿色生态的各类食品及加工品,引导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聚集发展、产业融合。把产业聚集、融合发展作为根本路径,引导产业从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促进加工产能向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区和物流节点集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打造原料供应、加工转化、现代物流、市场营销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6%左右,比2022年增幅达到50%。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比全省平均水平提升10个百分点。全市重点产业农产品加工迈上新台阶,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更加突出,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农产品加工

以玉米、大豆、乳品、肉类4大产业为重点,科学谋划加工布局、重点方向、发展目标,引领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较快增长。

(一)玉米加工产业。

1.基地建设。在北安市及周边区域重点发展玉米精深加工,积极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不同链条方向的玉米加工集聚区。

2.主攻方向。玉米产业以延链优链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玉米淀粉下游产品和配套产业。重点扩大新型功能性变性淀粉、淀粉糖、糖醇、氨基酸(特别是小品种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医药中间体、营养健康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能力。发展玉米胚芽油、玉米浆饮料等食品。积极引进高端酶制剂、高效菌种加工企业,适度引进玉米精深加工配套化学品生产企业。控制酒精产能,根据市场需求,稳慎新增淀粉、饲料等产品产能。

3.发展目标。2023年,年加工玉米达到93万吨以上,全市玉米加工企业营收突破28亿元;2024年,年加工玉米达到97万吨以上,全市玉米加工企业营收突破30亿元;2025年,年加工玉米达到100万吨以上,全市玉米加工企业营收突破33亿元。

(二)大豆加工产业。

1.基地建设。按照黑河市大豆产业一区、三市、两县整体布局,北安市重点发展以大豆油脂、功能性保健食品、大豆功能性蛋白、大豆休闲食品等为主的绿色功能性食用大豆精深加工基地。

2.主攻方向。大豆产业以建链补链为主攻方向。培育中高端大豆食品产业,推动大豆食品向营养精细化、产品功能化、定位高端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蛋白粉、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素肉等蛋白类产品以及异黄酮、活性肽等精深加工产品,加快发展中高端豆粉、豆浆、豆奶饮料、大豆冰激凌、休闲食品、发酵制品等。

3.发展目标。2023年,年加工大豆达到20万吨以上,产值突破12亿元;2024年,年加工大豆达到25万吨以上,产值突破15亿元;2025年,年加工大豆达到30万吨以上,产值突破18亿元。

(三)乳品加工产业。

1.基地建设。按照年产10万吨奶粉的需求,规划加工、规模牧场、青贮等一体化产业集聚区,辐射带动周边,形成优质乳业产业带。

2.主攻方向。乳品产业以发展中高端乳制品为主攻方向。支持加工企业大力开发有机和功能性婴幼儿配方乳粉、高品质酪蛋白等创新产品,积极发展炼乳、干酪、奶油等干乳制品,灭菌乳、巴氏杀菌乳等液态乳,以及含乳饮料、乳冰淇淋、奶片等乳制品。

3.发展目标。2023年,乳制品年加工量达到8万吨,营收达到13亿元;2024年,乳制品年加工量达到9万吨,营收达到14亿元;

2025年,乳制品年加工量达到10万吨,营收达到15亿元。

(四)肉制品产业。

1.基地建设。围绕发展肉产业,推进全市生猪、肉牛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招引养殖加工一体化项目,补齐产业链。

2.主攻方向。探索发展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以预制食品、半成品食品为主的产品。

3.发展目标。2023年,肉制品年加工量达到0.4万吨,营收达到0.8亿元;2024年,肉制品年加工量达到0.5万吨,营收达到0.9亿元;2025年,肉制品年加工量达到0.6万吨,营收达到1亿元。

三、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

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着眼地域特色和优势产区,确定中药材、食用菌、预制菜、鹅产业、鲜食玉米5个特色产业,顺应产业发展态势,以小育大、扩链建群、梯次发展。

(一)中药材产业。

1.基地建设。以赵光镇北乐、东胜乡东北平贝母为重点,培育中医药产业基地。

2.主攻方向。积极开发药食同源大健康食品产品,叫响极境寒养”“寒域道地等龙药特色品牌,做强道地药材加工业,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融合。

3.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8万亩,比2022年增加30%

(二)食用菌产业。

1.基地建设。重点在幸福林场、城郊乡、海星镇等地建设食用菌产业生产加工营销集聚区。

2.重点方向。以提升价值链为重点,支持企业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营销、提升竞争力等。积极发展复合菌饮品、即食食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推进黑木耳、猴头菇、平菇、香菇、金针菇、双孢菇等食用菌加工产品总量持续提升。

3.发展目标。到2025年,食用菌产量达到260吨,比2022年增加30%

(三)预制菜产业。

1.基地建设。重点依托我市区位交通枢纽及沿线优势,靠近蔬菜、食用菌、肉蛋奶、水产品等食材原料产地,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基地。

2.重点方向。以扩大规模、提高品质为重点,支持企业设备投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积极发展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即烹、即热、即配类预制菜产品以及相关制备和配套产业。

3.发展目标。2025年,预制菜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

(四)鹅产业。

1.基地建设。在海星镇、城郊乡等鹅养殖区配套建立孵化养殖基地。

2.重点方向。以延长产业链条为重点,支持经营主体扩大投资、市场营销。积极发展鹅雏孵化、鹅绒加工、鹅肉加工、综合利用加工等相关产品。

3.发展目标。2025年,鹅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元。

(五)鲜食玉米。

1.基地建设。重点在杨家乡、海星镇培育鲜食玉米种植基地。

2.主攻方向。推进绿色、有机鲜食玉米种植、管理、加工、认证,谋划建设玉米速冻车间和冷藏存储车间,延长生产时限,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降低运营成本,扩大种植面积,促进品牌建设,发展华升大沾河”“北杨农庄鲜食玉米等品牌知名度,实现产业兴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3.发展目标。到2025年,鲜食玉米加工量达到1.5万吨,比2022年增加30%

四、主要任务

(一)统筹推动农产品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改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商品化处理。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玉米、大豆加工产品附加值,加大中药材和畜产品等营养功能成分提取开发力度。配套发展综合利用,主攻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加快推进秸秆、畜禽皮毛骨血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不断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

(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围绕农产品加工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一流技术,对标先进技术,促进企业升级,提升生产效率、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拓展精深加工领域,瞄准工程工艺新、发展潜力大、加工效益高的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合成材料及生物工程、医药中间体等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

(三)推进农产品加工多种业态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等向加工流通业态延伸,扶持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建设烘储、直供直销等设施,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林权和设施装备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企业。探索粮食产后统一烘干、贮藏、加工和销售的经营方式。鼓励企业打造全产业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盟,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为主要形式,构建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模式和业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农产品加工新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业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加工,鼓励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引导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提高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加快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节能装备,开展减排、减损、固碳、能源替代等示范。提高已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产品冷藏库、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的一库多用”“一房多用、全年使用。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加快应用节水、节能等环保技术装备,推动开展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五、重点行动

(一)精深加工企业培育行动。以扩大精深加工企业规模和数量为核心,加快已有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这两端延伸,不断提升企业加工转化增值能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整合扩张、上市融资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培育精深加工领军企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增加企业数量。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企业引领行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强民营企业生力军作用,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到2025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科技局、市商粮局、各乡镇〕

(二)科技创新提升行动。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革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推进中国农科院大豆研究中心等项目,谋划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成果转化。〔市工信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三)优质品牌打造行动。强化产出来、加出来、管出来、树出来、讲出来的品牌创建思路,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观念,支持企业提升品牌培育创建能力树立企业以质量和诚信为核心的品牌观念,不断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突出优势创建品牌,围绕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物美、实用的农产品加工产品,以黑土优品培育推广为抓手,打造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加工产品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自媒体、社会媒体、终端消费群体等平台,加速品牌、生产和销售能力的全面升级。结合区域品牌创建,开展品牌展销、宣传推介等系列活动,放大北安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到2025年,培育5个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品牌。〔市商粮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科技局、各乡镇〕

(四)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建设行动。引导加工产能集聚,重点向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园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产业强镇重点项目结合。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打造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上下游企业延伸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标准厂房、冷链物流等服务体系,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到2025年,累计培育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科技局、市商粮局、各乡镇〕

(五)招商引资质效提升行动。按照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布局,谋划重大项目,编制招商图谱,搞好顶层设计,避免无序竞争。利用广交会、哈洽会、投洽会、糖酒会等大型展会资源,开展专场推介。组织赴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地区,深入对接目标企业,推进精准招商选商。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统筹协调,构建政府指导、招商部门操作、运营机构服务、园区承载的招商运作体系。到2025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内外资30亿以上。〔市招商服务中心、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科技局、市商粮局、各乡镇〕

(六)标准体系建设行动。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立完善对标国际、接轨全国全省、符合市情的农产品加工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加快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生产主体制定行业性标准,规范行业发展。加强标准宣传,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制使用先进标准。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先进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认证,提升全程质量控制能力。〔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局、市商粮局、各乡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摆在重要位置,各产业牵头部门要成立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形成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合力。建立上下对应的组织机构,各乡镇、各有关单位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落实机构,统筹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二)建立健全工作落实机制。把落实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纳入领导责任、工作推进、督导检查、考核评价四个体系,强化推动落实,制定全市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对承担的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工作标准、目标任务和时限要求逐项抓好落实。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按照省级和黑河市制定出台的加快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推进重点产业和促进精深加工转型升级方面统筹相关资金,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

(四)创新金融支持服务。落实财政支持农业信贷担保等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强化信贷支持。发挥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金融机构协商,探索推进风险基金补偿模式,解决小微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强化人才保障。加快引进和培养农产品加工业领军人才、生产能手和技能人才,鼓励创办一批科技型加工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广泛吸纳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创业创新。组织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定向培养农产品加工专业管理人才、职业技能人才。

责任编辑:李超琪

【打印本文】 【关闭】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hi!我是小蝶